


辛姓古代名人
辛攀字怀远,陇西狄道人。兄鉴旷,弟宝迅,皆以才识著名。秦、雍为之谚曰:“三龙一门,金友玉昆。”
辛追西汉,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,著名於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保存完好女尸。
辛延年东汉,诗人。
辛评东汉末年,袁绍旗下谋士。
辛毗三国,魏国谋士。
辛弃疾南宋,词人。
辛甲西周,开国大史。原事商王纣,曾献纣七十谏,纣不听,无奈投周。由召公奭推荐,任周大史,受封于长子。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,劝王行善补过。今存“虞人之箴”。
辛文子春秋战国,即文子。春秋战国时人,生卒年不详,散文家,祖籍宋国(今河南省),代表作品为《文子》。
辛胜秦国将军。秦王政二十年,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,秦派大将王翦、辛胜攻燕,于易水之西大破燕军。
辛武贤汉朝,陇西郡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。著名汉朝大臣。曾任酒泉(今甘肃酒泉)太守、破羌将军。
辛庆忌(?—前12年),字子真,陇西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,西汉将领。[23]
辛公义隋朝,又名辛亚,隋代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,凭功劳被授予宣纳中士的官职,征讨动乱,升迁为扫寇将军。
辛茂将唐朝,陇西狄道人,曾任唐高宗宰相。历任大理少卿、中书侍郎、侍中等职。
辛云京唐朝(713—768),唐代将领,陇右道金城(今甘肃兰州)人。
辛京杲唐朝(?—784),兰州金城(今甘肃兰州)人,辛云京从弟,唐朝将领。
辛秘(757—820),子藏之,陇西(今甘肃境)人。元和初,历任湖州刺史、河东行军司马、汝州刺史。九年,征拜谏议大夫,改常州刺史,选为河南尹。十二年,拜检校工部尚书,代郗士美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、御史大夫,充昭义军节度、泽潞磁洺邢等州观察使。久历重任,无丰财厚产,为时所称。
辛君昌唐朝,陇西狄道人,唐代官吏。初为邛州刺史,后历任任润州刺史、魏州刺史。
辛仲甫宋朝(927—1000),字之翰,汾州孝义(今山西孝义)人,宋初大臣。
辛彦博明朝,山西平遥人,明代官吏。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,擢监察御史、佥都御史,调山东浙江按察使。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。
辛应乾明朝(1521—1593),原名子厚,字伯符,号顺庵,山东省安丘人,明中期大臣。
辛自修明朝,开封府襄城(今属河南省)人,明代官吏。
辛姓近代名人
辛可选晚清民国,号乡屏,坊子区眉村乡北眉村人。曾任本村庄田董事,得百姓信赖。辛可选晚年从商,曾在济南设“福德栈”商号,在潍城设“福德昌”商号。
辛攀字怀远,陇西狄道人。兄鉴旷,弟宝迅,皆以才识著名。秦、雍为之谚曰:“三龙一门,金友玉昆。”
辛追西汉,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,著名於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保存完好女尸。
辛延年东汉,诗人。
辛评东汉末年,袁绍旗下谋士。
辛毗三国,魏国谋士。
辛弃疾南宋,词人。
辛甲西周,开国大史。原事商王纣,曾献纣七十谏,纣不听,无奈投周。由召公奭推荐,任周大史,受封于长子。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,劝王行善补过。今存“虞人之箴”。
辛文子春秋战国,即文子。春秋战国时人,生卒年不详,散文家,祖籍宋国(今河南省),代表作品为《文子》。
辛胜秦国将军。秦王政二十年,燕国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,秦派大将王翦、辛胜攻燕,于易水之西大破燕军。
辛武贤汉朝,陇西郡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。著名汉朝大臣。曾任酒泉(今甘肃酒泉)太守、破羌将军。
辛庆忌(?—前12年),字子真,陇西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,西汉将领。[23]
辛公义隋朝,又名辛亚,隋代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,凭功劳被授予宣纳中士的官职,征讨动乱,升迁为扫寇将军。
辛茂将唐朝,陇西狄道人,曾任唐高宗宰相。历任大理少卿、中书侍郎、侍中等职。
辛云京唐朝(713—768),唐代将领,陇右道金城(今甘肃兰州)人。
辛京杲唐朝(?—784),兰州金城(今甘肃兰州)人,辛云京从弟,唐朝将领。
辛秘(757—820),子藏之,陇西(今甘肃境)人。元和初,历任湖州刺史、河东行军司马、汝州刺史。九年,征拜谏议大夫,改常州刺史,选为河南尹。十二年,拜检校工部尚书,代郗士美为潞州大都督府长史、御史大夫,充昭义军节度、泽潞磁洺邢等州观察使。久历重任,无丰财厚产,为时所称。
辛君昌唐朝,陇西狄道人,唐代官吏。初为邛州刺史,后历任任润州刺史、魏州刺史。
辛仲甫宋朝(927—1000),字之翰,汾州孝义(今山西孝义)人,宋初大臣。
辛彦博明朝,山西平遥人,明代官吏。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,擢监察御史、佥都御史,调山东浙江按察使。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。
辛应乾明朝(1521—1593),原名子厚,字伯符,号顺庵,山东省安丘人,明中期大臣。
辛自修明朝,开封府襄城(今属河南省)人,明代官吏。
辛姓近代名人
辛可选晚清民国,号乡屏,坊子区眉村乡北眉村人。曾任本村庄田董事,得百姓信赖。辛可选晚年从商,曾在济南设“福德栈”商号,在潍城设“福德昌”商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