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甘gān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景县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、崇仁,广东之高要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、峨边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壮、傣、彝、土、侗、土家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夏时侯国。郦道元云:‘甘水东十里。洛阳南有故甘城,世谓之鉴城。’”其后或以国为氏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姓谱》云:“武丁臣甘盘之后。”
3、郑樵又注:“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,因氏焉。”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亦云:“(甘),周武王同姓。于畿内为诸侯,因氏焉,甘伯恒公是也。秦有甘茂、甘罗。”
4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史记·索隐》云:“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。”
5、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。
6、壮族之甘姓,本“岩洞”之意。此以地居为姓。
7、土族之甘姓,因名改姓。元末百户“诺延”(官人)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(1371年)率部归附明朝,其孙甘肃,依汉族习惯称呼,取名之首字以为姓,称甘土司。
二、甘
甘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多此姓。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%。
甘姓起源:
1、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。
2、系自姬姓。周惠王少子太叔带,食采于甘(故城在今洛阳西南),即甘昭公,其后以邑为氏。
3、夏时侯国,书称甘誓(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),其后以国为氏。
4、炎帝神农氏,其后有州、甫、甘、许、戏、露、齐、纪、怡、向、申、吕皆姜姓之后,并为诸侯,或分四岳,见《史记》。姜姓之后有甘氏。
5、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。现土族有甘姓。
6、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。
7、彝、土家、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甘姓名人:
甘茂,春秋时下蔡人,秦武王时左丞相。
郡望:天水,渤海、丹阳,洹水、甘阳、长乐、富水。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景县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、崇仁,广东之高要,广西之田林,云南之陇川、河口,四川之合江、峨边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壮、傣、彝、土、侗、土家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夏时侯国。郦道元云:‘甘水东十里。洛阳南有故甘城,世谓之鉴城。’”其后或以国为氏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姓谱》云:“武丁臣甘盘之后。”
3、郑樵又注:“周武王封同姓於畿内,因氏焉。”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引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亦云:“(甘),周武王同姓。于畿内为诸侯,因氏焉,甘伯恒公是也。秦有甘茂、甘罗。”
4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史记·索隐》云:“出春秋时甘昭公子带之后。”
5、为清代满族姓甘佳氏所改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。
6、壮族之甘姓,本“岩洞”之意。此以地居为姓。
7、土族之甘姓,因名改姓。元末百户“诺延”(官人)贴木录於明洪武四年(1371年)率部归附明朝,其孙甘肃,依汉族习惯称呼,取名之首字以为姓,称甘土司。
二、甘
甘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5%。尤以湖南、四川、江西等省多此姓。上述三省甘姓约占全国甘姓人数59%。
甘姓起源:
1、商时武丁之臣甘盘之后。
2、系自姬姓。周惠王少子太叔带,食采于甘(故城在今洛阳西南),即甘昭公,其后以邑为氏。
3、夏时侯国,书称甘誓(故城在今陕西户县北之甘亭),其后以国为氏。
4、炎帝神农氏,其后有州、甫、甘、许、戏、露、齐、纪、怡、向、申、吕皆姜姓之后,并为诸侯,或分四岳,见《史记》。姜姓之后有甘氏。
5、明清时青海土族土司有甘姓。现土族有甘姓。
6、清满洲八旗甘佳氏后改姓甘。
7、彝、土家、壮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甘姓名人:
甘茂,春秋时下蔡人,秦武王时左丞相。
郡望:天水,渤海、丹阳,洹水、甘阳、长乐、富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