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子姓。
宣姓是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。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,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;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君的赐号;一说是宣姓来自春秋时期的孙叔孙侨如的谥号。
源于姬姓
源于姬姓,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,属于以谥号为氏。据史籍《风俗通义》记载,上古周王朝时期,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,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。周厉王执政时期(公元前878~前841年),横征暴敛,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,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,任用荣夷为卿士,实行“专利”,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。因此,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。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,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,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。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。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,奋起反抗。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,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,发现就立即杀死,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。
周厉王十八年(公元前841年),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,人民包围了王宫,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,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(山西霍县)不敢回朝,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(公元前828年)死于彘邑。周厉王出逃后,周召公(召穆公虎)、周公(周定公)管理朝政,史称“共和执政”。自周厉王十八年(周公共和元年)开始,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。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,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,结果被国人们发现,赶来包围了府宅,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。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,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。周召公赶入内室,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,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。国人们不辨真假,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。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。周厉王逝世后,周公、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,扶持姬静继位。姬静在位四十六年,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,史称周宣王。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,称宣氏,史称宣氏正宗。
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静为得姓始祖,且不与子姓宣氏合谱;
源于子姓
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,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。据史籍《风俗通》记载,春秋时期,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,在位十九年,是为宋宣公。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。他临死前,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,而传位给弟弟子和,并说:“父死子继,兄死弟及,天下通义也。”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(公元前729年)宋宣公去世后,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“宣”,史称宋宣公。在宋宣公的后裔子孙中,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,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,亦称宣氏正宗。
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为得姓始祖,且不与姬姓宣氏合谱。
源于谥号
源于姬姓,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,属于以谥号为氏。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谥为氏》中记载,春秋时期,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,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。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(公元前589年)率军参与了著名的“鞍之战”,在鲁成公三年(公元前588年)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“棘”并夺取汶阳,在鲁成公五年(公元前586年)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,在鲁成公六年(公元前585年)秋季率军攻伐宋国,在鲁成公八年(公元前583年)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,在鲁成公十一年(公元前580年)秋季出使齐国,在鲁成公十四年(公元前587年)娶齐国女姜氏,在鲁成公十五年(公元前586年)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,等等,是一位文武全才,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。鲁成公十六年(公元前585年),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、孟氏两家族,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,被驱逐出境,出奔齐国,后至卫国为卿,后逝世于异国他乡。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、晋国、卫国、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,因此在他逝世后,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“宣”,史称宣伯。
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,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源于职业技能
源于职业,出自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,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。宣,全称为“宣矩”,最早是距离单位,后成为周王朝时期的一种职业技能考评标准,进而演变为官称。“一矩”,就是古代车轮的周长之距离,而“一宣”就是半矩,也就是半个车轮周长的距离,是两周时期的距离法度。能够熟练地驾御马车、牛车,令其行止于一宣之内,堪称最优秀的驭手,因此,“宣”成为评价驾御者技能的标准,最优秀的驭手即称“宣”、或“宣人”。这在典籍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中有记载:“车人之事,半矩谓之宣。”
在“宣”、或“宣人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职业技能、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源于职业称谓
源于职业,出自春秋时期专业制玉工匠,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。宣,实际上是“瑄”,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。在上古时期,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,其中直径大于六寸者,称作“瑄”,为国宝,要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,其称为“瑄工”、“瑄人”。在典籍《尔雅·释器》中记载:“璧大六寸,谓之宣。”后世的郭璞在注释《汉书》时更明确地指明:“瑄,瑄玉是也。瑄、宣同。”
在“瑄工”、“瑄人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职业技能、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瑄氏。古代“瑄”、“宣”二字通义,因有简笔为宣氏者,世代相传至今;
源于地名
源于地名,出自秦、汉时期古宣州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宣州,是秦、汉时期的吴国地名,到了晋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置为郡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。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,改南豫州置宣州。到了唐朝时期,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。在唐朝历史上,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,废郡存州则为宣州,但皆不离其地。南宋孝宗赵昚(赵慎)乾道二年(公元1166年),改升宣州为宁国府。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改为宣城县。
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,有在战乱纷叠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,以备亲里联络,遂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该支宣氏姓源繁复,不可一论。
宣姓是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八位的姓氏。宣姓起源有三个说法,一说是宣姓来自周厉王的儿子姬静的谥号;一说是宣姓来自宋国国君的赐号;一说是宣姓来自春秋时期的孙叔孙侨如的谥号。
源于姬姓
源于姬姓,出自周王朝时期周厉王之子姬静,属于以谥号为氏。据史籍《风俗通义》记载,上古周王朝时期,姬静是西周君王周厉王姬胡之子,周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。周厉王执政时期(公元前878~前841年),横征暴敛,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,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,任用荣夷为卿士,实行“专利”,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。因此,招致了贵族和国内平民的极大不满。周厉王还不断南征荆楚,西北方面又出征游牧部落,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。周厉王与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矛盾。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,奋起反抗。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,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,发现就立即杀死,这些举措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。
周厉王十八年(公元前841年),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,人民包围了王宫,周厉王仓皇逃出镐京,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之地彘邑(山西霍县)不敢回朝,最后于周公共和十四年(公元前828年)死于彘邑。周厉王出逃后,周召公(召穆公虎)、周公(周定公)管理朝政,史称“共和执政”。自周厉王十八年(周公共和元年)开始,中国有了明确的纪年历史。在周厉王十八年国人发生暴动时,太子姬静仓皇逃入周召公府宅避藏,结果被国人们发现,赶来包围了府宅,要周召公把他交出来。周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,国人在激愤之下拥入宅中搜捕。周召公赶入内室,将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了服装,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。国人们不辨真假,当即将假太子杀死后离去。姬静就冒充周召公的儿子生存了下来。周厉王逝世后,周公、召公利用神灵迷信平服了众怒,扶持姬静继位。姬静在位四十六年,逝世后的庙号为宣王,史称周宣王。其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,称宣氏,史称宣氏正宗。
姬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宣王姬静为得姓始祖,且不与子姓宣氏合谱;
源于子姓
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子力,属于以帝王赐号为氏。据史籍《风俗通》记载,春秋时期,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,在位十九年,是为宋宣公。子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。他临死前,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,而传位给弟弟子和,并说:“父死子继,兄死弟及,天下通义也。”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(公元前729年)宋宣公去世后,周平王追加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封号“宣”,史称宋宣公。在宋宣公的后裔子孙中,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,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,亦称宣氏正宗。
子姓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宣公子力为得姓始祖,且不与姬姓宣氏合谱。
源于谥号
源于姬姓,出自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,属于以谥号为氏。据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谥为氏》中记载,春秋时期,鲁桓公姬允的第五世孙叫叔孙侨如,他是鲁成公姬黑肱执政时期的著名上大夫。叔孙侨如在鲁成公二年(公元前589年)率军参与了著名的“鞍之战”,在鲁成公三年(公元前588年)率军镇压了反叛不服的“棘”并夺取汶阳,在鲁成公五年(公元前586年)会晤晋国大夫晋荀秀,在鲁成公六年(公元前585年)秋季率军攻伐宋国,在鲁成公八年(公元前583年)冬季会晤晋国大夫士燮,在鲁成公十一年(公元前580年)秋季出使齐国,在鲁成公十四年(公元前587年)娶齐国女姜氏,在鲁成公十五年(公元前586年)冬季再次会晤晋国大夫士燮,等等,是一位文武全才,并擅长在各诸侯大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著名鲁国政治家。鲁成公十六年(公元前585年),叔孙侨如试图除掉罢持朝政的权臣季孙氏、孟氏两家族,但后来因组织不缜密而失败,被驱逐出境,出奔齐国,后至卫国为卿,后逝世于异国他乡。但由于叔孙侨如在生前对鲁国、晋国、卫国、齐国等诸侯国皆有功劳,因此在他逝世后,依然被周简王姬夷追谥为“宣”,史称宣伯。
在叔孙侨如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,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源于职业技能
源于职业,出自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,属于以职业技能为氏。宣,全称为“宣矩”,最早是距离单位,后成为周王朝时期的一种职业技能考评标准,进而演变为官称。“一矩”,就是古代车轮的周长之距离,而“一宣”就是半矩,也就是半个车轮周长的距离,是两周时期的距离法度。能够熟练地驾御马车、牛车,令其行止于一宣之内,堪称最优秀的驭手,因此,“宣”成为评价驾御者技能的标准,最优秀的驭手即称“宣”、或“宣人”。这在典籍《周礼·冬官考工记》中有记载:“车人之事,半矩谓之宣。”
在“宣”、或“宣人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职业技能、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源于职业称谓
源于职业,出自春秋时期专业制玉工匠,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。宣,实际上是“瑄”,古代指大型完整的玉璧。在上古时期,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,其中直径大于六寸者,称作“瑄”,为国宝,要由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,其称为“瑄工”、“瑄人”。在典籍《尔雅·释器》中记载:“璧大六寸,谓之宣。”后世的郭璞在注释《汉书》时更明确地指明:“瑄,瑄玉是也。瑄、宣同。”
在“瑄工”、“瑄人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职业技能、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瑄氏。古代“瑄”、“宣”二字通义,因有简笔为宣氏者,世代相传至今;
源于地名
源于地名,出自秦、汉时期古宣州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宣州,是秦、汉时期的吴国地名,到了晋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置为郡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。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之后,改南豫州置宣州。到了唐朝时期,唐太宗李世民改宣州为宣城郡。在唐朝历史上,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,废郡存州则为宣州,但皆不离其地。南宋孝宗赵昚(赵慎)乾道二年(公元1166年),改升宣州为宁国府。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改为宣城县。
在古宣州之地的住民中,有在战乱纷叠的年代中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,以备亲里联络,遂称宣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该支宣氏姓源繁复,不可一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