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姓 郡望
京 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巨鹿郡:亦称钜鹿郡,秦始皇二十五年(己卯,公元前222年)置郡,治所在巨鹿(今河北平乡),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。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、文安洼以南,南运河以西,高阳、宁晋任县以东,平乡、威县以北,山东德州、高唐、河北馆陶之间地。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。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。
平阳郡: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: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。西汉初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置平阳县,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(丁卯,公元247年),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,设置为平阳郡,治所亦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,境内为司州平阳郡,辖十县。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,辖十二县。西晋永嘉三年(己巳,公元309年)初,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(隰县)迁都平阳,称帝建汉,境内属之。东晋时先后属并州、雍州和冀州;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,辖七郡二十县;北魏神鹿元年(戊辰,公元428年)始筑白马城(今山西临汾),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。孝昌二年改置唐州,治所在平阳故城(刘村);北魏建义元年(戊申,公元528年)改称晋州,移治自马城,与郡县同治,沿用至今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,是“邹鲁圣地”,为中国儒学发源地。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,秦朝时期开始设置“驺县”,历汉、晋、南北朝,及唐朝初期改“驺”为“邹”,称“邹县”,沿袭至1992年10月,撤县设市,称邹城市。
京北郡:亦称邓城府、邓城县,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。本春秋邓国地,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。秦昭襄王元年,大良造白起攻楚,取邓,置邓县,属南阳郡。汉因之。更始二年,封王常为邓王。建武三年,岑彭破秦丰兵于邓,进围黎丘。晋曰邓城县,属襄阳郡。太元七年,桓冲伐秦,攻襄阳,苻坚遣苻、慕容垂等救之。军新野,垂军邓城,桓冲退屯沔南。晋末侨置京北郡。刘宋大明末,割襄阳西界为实土,邓县属焉。齐因之。永泰初,魏人取沔北五郡,崔慧景等驰救,大败于邓城。既而魏主宏攻围邓城,齐将曹虎拒守,经月不下。梁承圣三年,西魏宇文泰遣于谨等攻江陵,军至樊、邓,梁王?率众会之。后周时,邓城县废。唐武德三年,以王世充兄子弘烈据襄阳,遣李大亮安抚樊邓,以图襄阳。大亮遂自邓城攻拔樊城。贞元末,移临汉县治古邓城,遂为邓城县,仍属襄州。乾宁五年,朱全忠侵忠义帅赵匡凝,败襄州兵于邓城。宋亦为邓城县。元朝时期省废。今为邓城镇。《南北对境图》:自邓城南过新河至樊城。《一统志》:邓城旁近有牛首、安阳、古城、红崖、白河、沙河、渔浦、新城、淳河、滚河十城。蒙古围襄阳,分筑诸城于要津,以绝粮援。故址尚存。又《元和志》:邓塞故城,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,南临宛口,阻一小山,号曰邓塞。孙坚破黄祖于此山下,魏常于此治舟舰以伐吴。陆士衡《辨亡论》:魏氏浮邓塞之舟,下汉阴之众。谓此也。《水经注》:邓塞者,邓城东南小山,淯水经其东。王氏曰:此为古邓国。宋庆元二年,襄阳守臣程九万请筑邓城堰,以防金兵冲突,遂为农田灌溉之利。邓城在府东北十二里,古邓子国。《左传》桓九年,楚师围,即此。《寰宇记》:城,在邓城南八里。晋置县,属襄阳郡,后废,归入襄阳。
舒姓 堂号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虞江堂:以望立堂。
平阳堂:以望立堂。
紫阳堂:以望立堂。
京北堂:以望立堂。
巨鹿堂:以望立堂,亦称钜鹿堂。
阆风堂:宋朝时,舒岳祥任承直郎。宋朝灭亡后,避居奉化,不做元朝的官,读书于阆风台,著有《阆风集》二百余卷传世。
京 兆:亦称京兆郡、京兆尹,实际上“京兆”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西汉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改右内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(庚子,公元220年)改京兆尹为京兆郡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西安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。曹魏黄初二年(辛丑,公元221年)封皇子礼为秦公,以京兆郡为秦国,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。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封皇子洵为秦王,改京兆国为秦国。齐王(曹芳)正始五年(甲子,公元244年)改为京兆郡,今西安,下属五县,除周至、户县外,均在辖区内。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,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。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、前秦和后秦、西魏、北周相继建都长安(后秦称常安),均在此设置京兆郡(或尹)。隋、唐两朝均都长安,另建新城。隋朝时期称大兴城。唐高宗永徽四年(癸丑,公元653年)改名长安城,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,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。隋、唐两朝均设京兆尹(郡、府)或雍州,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、大兴(唐改为万年)等二十余县。唐朝以后,长安城不复为都,发展受到一定影响,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。金、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、西安市以东、渭河以南、华阴以西一带地区。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朝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“京兆”之称。
巨鹿郡:亦称钜鹿郡,秦始皇二十五年(己卯,公元前222年)置郡,治所在巨鹿(今河北平乡),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。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、文安洼以南,南运河以西,高阳、宁晋任县以东,平乡、威县以北,山东德州、高唐、河北馆陶之间地。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。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。
平阳郡: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: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。西汉初年(己亥,公元前202年)置平阳县,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。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(丁卯,公元247年),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,设置为平阳郡,治所亦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,境内为司州平阳郡,辖十县。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,辖十二县。西晋永嘉三年(己巳,公元309年)初,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(隰县)迁都平阳,称帝建汉,境内属之。东晋时先后属并州、雍州和冀州;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,辖七郡二十县;北魏神鹿元年(戊辰,公元428年)始筑白马城(今山西临汾),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。孝昌二年改置唐州,治所在平阳故城(刘村);北魏建义元年(戊申,公元528年)改称晋州,移治自马城,与郡县同治,沿用至今。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,是“邹鲁圣地”,为中国儒学发源地。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,秦朝时期开始设置“驺县”,历汉、晋、南北朝,及唐朝初期改“驺”为“邹”,称“邹县”,沿袭至1992年10月,撤县设市,称邹城市。
京北郡:亦称邓城府、邓城县,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。本春秋邓国地,楚文王灭之而有其地。秦昭襄王元年,大良造白起攻楚,取邓,置邓县,属南阳郡。汉因之。更始二年,封王常为邓王。建武三年,岑彭破秦丰兵于邓,进围黎丘。晋曰邓城县,属襄阳郡。太元七年,桓冲伐秦,攻襄阳,苻坚遣苻、慕容垂等救之。军新野,垂军邓城,桓冲退屯沔南。晋末侨置京北郡。刘宋大明末,割襄阳西界为实土,邓县属焉。齐因之。永泰初,魏人取沔北五郡,崔慧景等驰救,大败于邓城。既而魏主宏攻围邓城,齐将曹虎拒守,经月不下。梁承圣三年,西魏宇文泰遣于谨等攻江陵,军至樊、邓,梁王?率众会之。后周时,邓城县废。唐武德三年,以王世充兄子弘烈据襄阳,遣李大亮安抚樊邓,以图襄阳。大亮遂自邓城攻拔樊城。贞元末,移临汉县治古邓城,遂为邓城县,仍属襄州。乾宁五年,朱全忠侵忠义帅赵匡凝,败襄州兵于邓城。宋亦为邓城县。元朝时期省废。今为邓城镇。《南北对境图》:自邓城南过新河至樊城。《一统志》:邓城旁近有牛首、安阳、古城、红崖、白河、沙河、渔浦、新城、淳河、滚河十城。蒙古围襄阳,分筑诸城于要津,以绝粮援。故址尚存。又《元和志》:邓塞故城,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,南临宛口,阻一小山,号曰邓塞。孙坚破黄祖于此山下,魏常于此治舟舰以伐吴。陆士衡《辨亡论》:魏氏浮邓塞之舟,下汉阴之众。谓此也。《水经注》:邓塞者,邓城东南小山,淯水经其东。王氏曰:此为古邓国。宋庆元二年,襄阳守臣程九万请筑邓城堰,以防金兵冲突,遂为农田灌溉之利。邓城在府东北十二里,古邓子国。《左传》桓九年,楚师围,即此。《寰宇记》:城,在邓城南八里。晋置县,属襄阳郡,后废,归入襄阳。
舒姓 堂号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虞江堂:以望立堂。
平阳堂:以望立堂。
紫阳堂:以望立堂。
京北堂:以望立堂。
巨鹿堂:以望立堂,亦称钜鹿堂。
阆风堂:宋朝时,舒岳祥任承直郎。宋朝灭亡后,避居奉化,不做元朝的官,读书于阆风台,著有《阆风集》二百余卷传世。